以 “禹脈傳承 厚德勵志”為校訓的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隸屬四川省水利廳,具有58年辦學歷史,2003年4月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四川省唯一一所以水利類專業為主的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
  2012年,學院躋身四川省示範高職院校建設行列。建設期間,省教育部門、省財政部門和省水利部門在政策、資金支持上為學院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對學校大力支持,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近三年來,學院以省級示範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為契機,以構建多方共贏緊密型校企合作體制機製為突破口,積極探索行業辦學、校企深度融合新途徑,創新水利人才培養模式,踐行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深化學院內涵建設,在體制機制建設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重點專業及專業群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文化育人等多個領域實現創新,學院辦學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水利水電行業、服務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提升,步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A
  構建“三平臺”創新“政行企校”聯動辦學機制
  高職教育體制機制創新是深入推進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與難點,在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與指導下,以“三平臺”為體制架構,構建“政行企校”四方聯動合作育人的長效機制。
  依托四川水利職業教育集團,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結合。學院始終堅持以校企合作為主線,在省水利廳領導下,於2011年牽頭成立四川水利職業教育集團,先後與中國水電七局、四川能源投資集團、四川大學、丹巴縣人民政府等87家行業企業、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簽訂校—企、校—校、校—政合作協議,定期召開理事會,舉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研討會”、“產學研合作研討會”等,推動學院教育教學改革。
  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西安理工大學岩土工程專家李寧博士團隊建設李寧專家工作室,共建國內一流岩土及地下結構仿真計算實訓中心;與四川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建張志遠工作室;與水利部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四川省水利科學院共建科研實驗平臺。開展水利類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調查分析,形成了《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調查報告》,並將調查報告與各專業結合,將有益元素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校企無憂—實習就業跟蹤管理系統”,為學生頂崗、就業、師資互動、共享學習資源等提供了良好的服務,提升了頂崗實習的管理水平和學生就業質量。
  構建四川水利職教大校園,“行警企校”促進產教融合。省水利廳出台《關於設立四川水利職教大校園管理委員會的意見》,成立“大校園建設管理委員會”,負責專業共建、人才共培、文化共傳、科技共創。學院與四川都江堰管理局、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第三總隊、四川省紫坪鋪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等八家單位共同簽訂“共建水利職教大校園”合作備忘錄,共同制定《章程》,共建水利職教大校園。學院每年投入300萬元用於學生頂崗實習實訓,教師互派互換和新教師培養,聯合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科技研發等。大校園實現了組織鏈接、流域鏈接、產業鏈接、網絡鏈接和文化鏈接,把資源共享、平臺共用、人才共育、責任共擔、合作共贏的新局面推向了新高潮。
  建立四川水利人才教育基地,搭建行業從業人員終身學習平臺。省水利廳在學院建立四川水利人才教育基地。學院依托基地,緊緊圍繞深化水利重大改革大局,服務四川“兩個跨越”和“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核心目標,面向全省水利系統,特別是水利基層單位,持續推進四川省水利系統培訓工作,大力開展水利職業教育,搭建四川水利人才終身學習渠道和平臺。
  B
  建設“二中心”實現“實踐·文化”協同共育水利人才
  學院一手密切行業企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一手自辦產業集群,建設“校中廠”,完善“廠中校”,搭建實踐育人中心。整合資源、多元嵌入,搭建文化育人中心。
  自辦產業集群,搭建實踐育人中心。一直以來,學院堅持“出產品、出人才”、“工地就是課堂”的辦學理念,搭建無障礙實踐育人平臺,服務教學發展和學生成才。成立基地管理辦公室,統籌部署,建立教學管理與生產管理協調機制。在校園內修建蓮花電站、污水處理廠、建築技術實訓基地和水利工程實訓基地、各專業實訓中心(場)、開元項目管理(模擬)公司及各系(模擬)公司,建設“校中廠”;完善教學科研電廠、機械製造廠、設計院、監理公司等生產實體的育人功能,將“課堂開在生產現場”、“生產現場引入課堂”,形成占地200畝,固定資產2.5億元,年產值和社會服務價值過億元,能同時滿足1000餘名學生實踐教學和生活需要,年均接受教學計劃內2000餘名學生開展生產實習實訓的“廠中校”。“廠中校”利用利益分享的市場共贏機制,通過生產、對外培訓、技術服務增強了自我造血功能,實現自身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市場開拓和生產擴張,維持了自身運轉,保證了教學計劃的正常運行,並反哺學院,形成了產教一體,以產助學培養人才的良性循環機制,傳承了“亦校亦廠、師徒傳承”的特色辦學之路。“多元嵌入”立德樹人,搭建文化育人中心。學院堅持德育為先,申請建立四川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開展黨史專題講座、黨史教育入課堂等活動,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文化內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依托四川省蜀水文化研究培訓基地,立足水利,挖掘整理行業文化與歷史文化,聯合編撰《蜀水文化概論》並開設公選課,開展蜀水文化專題講座;成功舉辦四川省蜀水文化專題培訓班和“蜀水文化論壇”等校園文化及學術活動26場次。充分運用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創作培訓基地、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書法創作基地等八個文化育人基地的資源優勢,開展“新年交響音樂會”、“蜀水杯”全國水利攝影大賽、“蜀水情韻”——書畫邀請展、“白蛇傳”京劇文化進校園、“川劇進校園”、“攝影作品賞析及當今攝影趨勢與潮流”攝影專題講座等文化活動39場。建設“水文化長廊”,突出水利文化特色,弘揚優秀文化傳統,豐富水利文化知識,提升師生文化修養。
  C
  立足水利大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三年來,學院利用優質師資資源,積極開發生產型項目,以“項目帶動”,為行業在職職工舉辦培訓班等50餘次,年培訓各級各類人員1萬人次,每年為四川水利職教集團成員單位輸送1000餘名畢業生頂崗就業實習;主動與新疆、西藏水利行業對接,年選派100餘名畢業生前往新疆等地開展技術人員崗位培訓263人次,為武警水電部隊選拔輸送技術士官,為我省少數民族地區定向培養電力類人才120人;為西藏水利系統開辦用電保護技術培訓108人。2012年至今,學院對全省 2000餘名基層水利站(所)長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尤其是2013年,學院統籌50餘萬元示範建設資金,在崇州市雞冠山鄉、都江堰市中興鎮、都江堰市幸福鎮等地援建的小微水利工程已全部竣工,整治水渠管網1.2公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1000餘畝,徹底解決2000餘名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題。同時,學院常年為駐地崇州市江源鎮的地下和地表水源進行實時動態水質監測,為當地水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和環境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年來,共完成200餘項勘察設計等工作,學院共開展服務少數民族地區項目29個,培訓人員1163人次,通過“項目帶動”,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服務社會,在造福社會的同時,也鍛煉了教師,培養了學生。
  D
  人才培養學生素質明顯提升社會滿意度高
  三年來,通過執行“政行企校”四方實施工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迅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學生參加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獲得國家獎勵人數257人次。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達到98%以上,學生就業率連續4年超過97%。據《麥可思——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3年)“培養結果與畢業生評價”中的統計,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比全國高職院校高15個百分點,離職率比全國高職院校低10個百分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指標均高於同類院校。
  通過三年的省級示範高職院校建設,學院在辦學實力、教學質量、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特別是在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就業、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成為同類高職院校發展、改革和管理的先行者,在同類院校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張元軍 宋文舉 王成棟  (原標題:禹脈傳承 涌新潮——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深化改革引領職教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p96xpqgm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