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闞楓 白琥)近日,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以下簡稱“動批”)等可能外遷至河北的消息持續引發輿論爭關註。專家指出,在北京以批發市場外遷而進行的城市“瘦身”計劃中,需做到決策透明公開,一紙“搬遷令”發出之前,要充分評估所帶來的社會成本。
   “動批”搬家傳言引發的爭議
  擁擠的服裝攤鋪、“拿貨”的各地客商、嘈雜的討價還價……23日一早,位於北京動物園附近的“動批”在熱鬧中迎來新的一天。連日來,這一“北京地標”因為一則“或將搬家”的消息持續引發媒體關註。
  近日,有媒體曝出,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因為規劃的調整,可能將遷往河北。一起搬家的,還有雅寶路、大紅門等多家批發市場。消息一齣,立即引發輿論關註。
  “如果遷到河北,我只能放棄自己的生意。”忙碌的間隙,在“動批”做了十多年服裝生意的程女士向中新網記者透露出自己對於未來的擔憂,“近些年,服裝批發生意本來就不好,搬遷走,十幾年的‘動批’牌子就等於沒了,生意肯定更差。”
  在記者走訪的十餘家商戶中,大部分商戶表示只是通過新聞報道瞭解到“或將搬家”的消息,並未接到來自管理方的任何通知,不少商戶和顧客更是質疑這個消息的可信度。“搬家的消息都傳了好多年了,至今也沒見動靜。”一位商戶向記者表示。
  “動批”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動批”的概念包含著近10個服裝批發市場,營業面積30萬平方米,服裝批發攤位約1.3萬個。
  與“動批”類似,大紅門、天意、萬通等等,這些京城四處發展龐大起來的批發交易市場,在聲名遠揚的同時,也因為外來人口過度集聚、交通擁堵、治安難題等“批發商圈亂象”引發爭議。近年來,圍繞北京批發市場外遷的消息不斷傳出,社會上針對“搬家利弊”的討論也一直存在。
  “早就該搬,對於治理局地交通擁堵會立竿見影”、“不能指望搬走幾個批發市場來控制外來人口”、“便民便宜的批發市場都搬走給市民帶來不便”……針對“動批”等批發市場再度傳出搬遷消息,網友也是態度複雜,支持者和反對者均各有論據。
  醞釀多年的搬遷計劃
  其實,北京一些批發市場的搬家之路早已在政府層面的規劃之中。有媒體統計,早在1997年,北京市就曾提出要將蔬菜批發市場搬出三環。此後,每年的《北京市流通業發展分類指導目錄》都提出了限制新建大型批零企業、鼓勵企業到郊區發展等條款。
  記者查閱《北京市流通業發展分類指導目錄(2007年)》,其中就要求,北京城市核心區內的商品批發市場將向四環外遷移。而據媒體報道,近期即將啟動的2013年《北京市流通業發展分類指導目錄》修訂工作,或將要求將一些商品批發市場遷至遠郊區縣甚至河北省。
  除了政策層面的規劃設計,批發市場的搬家亦已有“先頭部隊”。目前,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已經部分轉移到河北涿州,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自2009年開始,已經有部分企業和商戶前往河北廊坊永清臺灣工業新城內的浙商新城。
  對於“動批”未來,雖然搬家的傳言早已有之,但是據《北京晨報》今年1月24日報道,今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北京西城區委書記王寧透露,西城區正在針對動物園周邊的低端業態調整進行論證,“思路是整合現有的市場,使其更加精品化,並控制規模數量,不再新建,但也不會搬遷、消失。”
  今年9月底,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在一份題為《關於“加強城市規劃管理,標本兼治緩解交通擁堵”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中提出,“近期重點啟動中心城小商品交易市場整治和外遷工作。”
  在12月22日開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談到2014年的重點任務時,他將“著力破解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堅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列在首位。王安順特別指出,“對一些服裝市場、小商品市場、建材市場等聚集人口過多的業態,要加大從中心區調整退出力度”。
  北京市官員的上述言論,讓京城批發市場外遷的話題再度熱起,而在輿論分析中,疏解人口壓力則是“外遷”的主要目的之一。
  “移業控人”需警惕社會風險
  從政府層面的規劃和表述中,北京城區的批發市場外遷似乎已是這座龐大城市為了“瘦身”的必然選擇。
  在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陸傑華看來,北京將批發市場外遷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移業控人”的人口調控方式。“但是,利用行政手段進行調整,短期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效果則有待觀察。”
  陸傑華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批發市場在一個地方存在多年,並得到發展,即代表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觀性,如果完全依靠強硬的行政手段去疏解人口,短期上來看人數減少了,但是長期效果很難樂觀。
  “政府應該制定規劃、市場來決定崗位、個人來決定去留。” 陸傑華說,在人口調控中,釐清政府、市場、社會、法律等方面的職能和關係非常重要,政府方面需要做的是確定城市功能定位,如果沒有準確功能定位,而簡單去紓解人口,將難見實效。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也持同樣觀點。他向中新網記者分析,自己贊成北京市政府通過外遷低端產業而調整城市功能佈局的做法,但是產業的聚集是市場的選擇,是商戶和顧客“用腳投票”的結果。
  “把這個地方拆了,在周圍會不會形成新的聚集,造成新的擁堵,有些外來商戶已經在北京落地生根,‘動批’搬走,他們也不見得會跟著走。政府應通過加強城市功能區的頂層設計,在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加強社會治理之間尋求動態平衡。”鐘君說。
  正如專家分析,涉及眾多外來人口的批發市場外遷又談何容易。以“動批”為例,根據《京華時報》今年5月的報道,一份2010年對“動批”地區的商品交易市場專項調查顯示,“動批”攤位租賃年限一般為20年,大部分是近年才簽訂的租賃合同。在接受調查的商戶和顧客中,不願意市場外遷的比例均在40%左右。
  “任何一個批發商圈往往都連帶著物流、餐飲、交通等諸多相關產業,行政手段的一紙‘搬家令’在發出之前,必須充分評估其政策風險和社會成本,避免外遷後,遷出地產業消逝,遷入地又移植不活。要避免大批商戶利益受損後誘發的風險。”
  鐘君表示,任何一項改革都需要利益相關方參與決策,如果沒有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改革是很難推進的。在“動批”是否將搬遷的決策中,無論是為了調整城市功能還是為了控制外來人口,都一定要充分聽取業主意見,決策要科學、要透明、要尊重他們的話語權。(完)  (原標題:“動批”搬家傳言引爭議 “移業控人”需警惕社會成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p96xpqgm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